(四)地球是被平流層裡的臭氧層中一種薄薄的網狀物包覆著,這層網狀物,可以防止從太陽直接照射下來的有害紫外線,直達地表而被地表吸收。但是溫室效應氣體之一的氟氯碳化物破壞了這一層網狀物,1980年代,在南極發現有個大氣中臭氧的密度,變得極端稀薄的「臭氧洞」。這個臭氧洞年年擴大,在2006年觀測到以往最大規模的面積。雖然已經有限制了氟氯碳化物的排放,但是臭氧層的變化仍然持續著,因此人體可能會受到強烈紫外線的傷害與日俱增,令人感到擔心。紫外線依其波長可分為長波(UV-A)、中波(UV-B)、短波(UV-C),其中經常照射地面的是長波,短波則完全被臭氧層吸收而不會到達地面。另一方面,中波是依臭氧層的密度而改變照射到地面上的照射量,主要就是這個波長的紫外線,會對健康造成危害。 (節錄自〈圖解世界環境變遷地圖〉)
4. 根據文中的敘述,下列說明何者完全正確?
(A)在南極發現的臭氧洞是完全沒有臭氧的
(B)臭氧洞會造成氟氯碳化合物的與日俱增
(C)臭氧洞造成強烈紫外線容易照射到地表
(D)臭氧層的變化與其破洞已經被控制住了

參考答案

無參考答案

內容推薦

內容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