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1-35 為題組,閱讀下文後,依序回答。孔子論三代之盛,必歸於禮之大成,而其衰必本於禮之漸廢。君臣、父子、上下,莫不由禮而定其位,至以為有禮則生,無禮則死,故孔子自少至老未嘗一日不學禮而治其他,以之出入周旋,亂臣強君莫能加焉。知天下莫之能用也,退而治其紀綱條目,以遺後世之君子,則又以為不得親見於行事,有其具而無其施,設措置之方,於是因魯史記為《春秋》,一斷於禮,凡《春秋》之所褒者,禮之所與也;其所貶者,禮之所否也。記曰:禮者,所以別嫌明疑定猶豫也,而《春秋》一取斷焉;故凡天下之邪正,君子之所疑而不能決者,皆至於《春秋》而定,非定於《春秋》,定於禮也。……使天下凡為君子者皆如顏淵,凡為小人者皆如桀跖,雖徵《春秋》,天下其孰疑之?天下之所疑者,邪正之間也。其情則邪而其迹若正者,有之矣;其情以為正而不知其義已陷於邪者,有之矣,此《春秋》之所以叮嚀反覆於其間也,宋襄公疑於仁者也,晉荀息疑於忠者也。襄公不脩德而疲弊其民以求諸侯,此其心豈湯武之心也哉?獨至於戰則曰:不擒二毛、不鼓不成列,非有仁者之素,而欲一旦竊取其名以欺後世。苟《春秋》不為正之,則世之為仁者相率而為偽也。……荀息之事君也,君存不能正其違,沒又成其邪志而死焉;荀息而為忠,則凡忠於盜賊,死於私暱者皆忠也,而可乎? ( 節錄自蘇軾〈《春秋》定天下之邪正論〉)
31. 「因魯史記為《春秋》,一斷於禮,凡《春秋》之所褒者,禮之所與也;其所貶者,禮之所否也。」之譯句,下列選項正確的是:
(A)「因魯史記」:因為魯國歷史。
(B)「一斷於禮」:完全用禮作決斷。
(C)「禮之所與」:禮進行的場合。
(D)「其所貶者」:禮所貶斥的人。

參考答案

無參考答案

內容推薦

內容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