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三) 〈大鼠〉白話改寫 《聊齋誌異》・ 蒲松齡
      明朝萬曆年間,皇宮裡出現一隻老鼠,長得和貓一般大,為害甚劇。到處搜尋民間好貓來捕捉牠,但那些貓總是被大鼠吃掉。
     正好外國進貢一隻獅貓,毛色白如雪。人們把牠投扔到大鼠藏身的屋裡,關上門,從屋外偷偷地觀看。只見獅貓蹲了很久,大鼠徘徊著從洞裡出來,一看見貓,發怒地衝過去。貓躲避著登上桌几,大鼠也上去,貓就跳下來,這樣上下來往,不下百次。大家都說這隻貓膽怯,認為牠是沒本事的。
     不久,大鼠跳上跳下的動作漸漸遲緩,肥大的肚子一鼓一鼓的似乎在喘氣,蹲在地上略微休息。獅貓就迅速地撲下來,用爪子抓住大鼠頭頂的毛,用嘴咬住大鼠的頭頸,牠們翻來覆去地爭鬥著,只聽見獅貓發出嗚嗚的怒吼聲,大鼠則啾啾地慘叫。大家急忙推門去看,大鼠的頭已經被咬碎了。這時大家才明白,獅貓躲避大鼠,並不是膽怯,而是等待牠疲憊鬆懈。敵人出擊我便退回,敵人退回我又出擊,獅貓用的就是這個計謀。
     唉!那些遇事就想握劍與人拚鬥的匹夫,和大鼠有什麼不同呢!

. 下列何者不是故事裡的獅貓能獲勝的原因是?
(A)勢如破竹,一開始就對大鼠迎頭痛擊
(B)示弱以懈其防備
(C)往復跳擲以削弱對手的攻擊力
(D)等待、觀察,製造出手時機,然後給予致命的一擊。

參考答案

無參考答案

內容推薦

內容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