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~43題請依下文作答阿紅偶讀孟子,發現寄弟墨書中「得志,澤加於民;不得志,修身見於世」原來是孟子所寫,可見鄭燮的觀念深受孟子影響,於是阿紅燃起興致,繼續翻閱,喜見下列的內容,頗能與這次段考的課文相呼應,阿紅頓時感到學習能融貫古今的快樂。 (一)無恆產而有恆心者,惟士為能。若民,則無恆產,因無恆心。苟無恆心,放辟,邪侈,無不為已。……。註:1.恆產:賴以為生的固定收入。 2.恆心:堅定的道德觀念 (二)【甲】不違農時,穀不可勝食也;【乙】數罟不入洿池,魚鼈不可勝食也;斧斤以時入山林,材木不可勝用也。穀與魚鼈不可勝食,材木不可勝用,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。【丙】養生喪死無憾,王道之始也。【丁】五畝之宅,樹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矣;雞豚狗彘之畜,無失其時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;百畝之田,勿奪其時,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;謹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義,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。《戰國 孟子 梁惠王篇 》 註:1.不違農時:不要讓農民錯過農耕的時間。 2.數罟:細密的漁網。 3.庠序:學校。 4.頒白者:老人。
40.( )關於(一)於這一段的理解與推論,何者錯誤?
(A)讀書人的道德能力比一般百姓還高,鄭燮認為他所處的年代,大部分讀書人正是符合這個現象。
(B)這段並沒有解釋為什麼一般百姓的道德能力比較低下。
(C)這段指出,一般百姓如果沒有辦法生存下去,就會作出違法亂紀的事。
(D)依據時代背景推測,讀書人與一般百姓道德觀念的差異,原因應是無受教育,而非天生的差異。

參考答案

無參考答案

內容推薦

內容推薦